《Educated Youth in The Countryside:知识青年在农村》
纪录片介绍
海南农垦(兵团)知青在海南的学习、生活、屯垦、戍边,满怀豪情壮志,为海南农垦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汗水… ★相关背景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来源:凤凰大视野纪录片-《红树林》粤海农垦知青纪事 第一集片头 主持人解说词摘录)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50年代被倡导,60年代展开,到70年代末结束,前后经历了25年,有近2000万知识青年,参与了这次人口大迁徙。 “上山下乡”的目的地有很多,包括云南、贵州、湖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政府指定“知识青年”劳动居住的地方,通常是边远、经济落后,或者是条件较差的地区。 大部分知青到农村是“插队落户”,但还有一部分虽然也是务农,过的却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准军事化生活,他们的状况与“插队知青”有很大不同。 “生产建设兵团”虽然有“屯垦”的功能,但是却并非正规军队,它同时兼具安排城市失业青年就业和备战的目的。 40年前,大批广东知青告别城市,告别家人,带上简易行李奔赴海南岛,加入了屯垦戍边的行列… ☆海南农垦(兵团) (来源:互联网搜集整理编辑) 1969年4月1日,鉴于当时海南处在国防前沿以及备战形势的需要,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将原海南农垦机关及所属企业事业单位全部划归生产建设兵团领导管理。从此,海南农垦进入兵团体制时代。 当时,兵团下辖9个师,其中海南有6个师95个团和一个独立营。另外3个师,则在广东的湛江。 现在的海南省农垦总局的办公楼,就是当年的兵团司令部所在地。 几乎与此同时,从1968年到1971年,以广东为主、来自全国各地近9万名知识青年和社会青年,充实到海南农垦,加入到农垦建设队伍。他们是继部队转业官兵和知识分子之后,海南农垦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又一生力军,并成为海南农垦移民文化的主要传播者。 在海南农垦57年的发展历史中,管理体制几经改变。其中1969年到1974年的5年中,就是颇具时代特征的兵团时期。 兵团时期的海南农垦,虽然不可避免地打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深刻时代烙印,但由于大量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加入,加上对开荒种胶和生产管理的重视,因此也成为海南农垦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 ★相关信息 ☆2006年,“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建立。 ☆2008年,凤凰大视野制作播出5集纪录片-《红树林》粤海农垦知青纪事(1-5) 影片中收录有包括纪录片《志在宝岛创新业》以及本片《知识青年在农村》中的一些影像等,还可以看到对一些老知青的访谈录,而当年这些知青在以上2部纪录片中都有“出镜”。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history/201007/27e18e45-2fb8-425f-b257-f5f478fb8d40.shtml ★发布说明 这部纪录片,从网络上查找不到到任何与之相关的文字描述信息。 虽然片名和解说均为英语,但通过影片的内容来看,无疑是中国文革时期所拍摄的(同时片尾也显示了影片摄制日期:1973年4月)。而且根据英文片名和影片内容,完全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有关于海南农垦兵团知识青年生产、生活的纪录片。 根据影片的风格,原本以为应该也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然而很遗憾在新影官网和其他有关网站,并没有找到任何相关信息。 后来,根据另外一部与此同时期同题材,且很有名气的纪录片《志在宝岛创新业》(珠江电影制片厂1972年摄制)相关信息,以及从一些海南知青的相关回忆文章当中,感觉这部《知识青年在农村》也应该是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 这部影片的英语译名为Educated Youth in The Countryside,如果直译应该就是叫《知识青年在农村》没错,但也许中文片名本身并不是这个名称。但根据影片国人女声的英语解说风格,很明显,这部影片是正式对国外发行的英语版本。 也许这部《知识青年在农村》的影响力远不及《志在宝岛创新业》,所以目前查找不到任何相关信息,但它的国语原始拷贝应该还尘封在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影片库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影片中,包括有“大寨”“形象代言人”、时任山西省委书记陈永贵在海南农垦作考察时的影像。另据相关资料显示,陈永贵1972年在海南期间,于12月4日在海口作介绍大寨大队艰苦奋斗的经验报告。 影片尾有一首描写兵团战士战天斗地精神的合唱歌曲,高亢激昂,很好听,但暂时也没有找到这首歌曲的相关信息。经过对歌词认真对比,影片尾这首歌曲不是《志在宝岛创新业》,也不是《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兵团战士之歌》、《兵团战士多荣耀》、《兵团战士战斗在边疆》… 因此,在这里,特别希望有知道、了解这部纪录片的朋友,能够完完善这部纪录片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