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纪录片《风帆起珠江.Sailing from Pearl River.2008》

又名:珠江 春潮涌南粤,风帆起珠江。 电视政论片《风帆起珠江》从2008年12月22日起,每晚22:36在央视一套播出,深圳卫视从12月23日起播出。《风帆起珠江》分为6集,每集时长45分钟,以《万古江河》、《开启国门》、《深圳破冰》、《潮涌珠江》、《继往开来》、《中国之路》6个篇章为基本结构,以百年珠江作为特定时空,借助历史和现实,诠释“中国之路”,探索这条大河穿越历史与未来的秘密。 《风帆起珠江》以开阔的视角、精选的历史画面、宏大的叙事结构、深刻的解读论述、全方位地向观众展示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的一系列历史抉择,着力表现了中华民族如何在危难之际开始民族觉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毅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遭遇困难的关键时刻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并且为世界贡献了独特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该片通过珠江流域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将为全国观众展示出深圳乃至珠三角在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形成的示范性、启示性的经验,揭示珠江流域新的文化内涵。

《风帆起珠江》特邀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张胜友作为总撰稿人。张胜友在创作过程中打破以时间为序的传统创作模式,更多地采用倒叙、追溯的手法,以历史内容观照今天的现实,使得《风帆起珠江》进一步贴近当代,贴近现实。总政歌舞团一级作曲、著名作曲家印青担任《风帆起珠江》音乐的编创、编配工作,并与深圳词作家唐跃生合作,创作了主题曲《大江之歌》。

该片由回溯珠江的历史、地理源头起,揭示了珠江流域的百年兴衰历史,描绘了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珠江流域的复兴。该片以开阔的视角、精选的历史镜头、宏大的叙事结构、深刻的解读论述,全方位地向观众展示了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的一系列历史抉择,着力表现了中华民族如何在危难之际开始民族觉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毅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遭遇困难的关键时刻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的风起云涌起于这片水域,珠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由2007年12月21日广东阳江海域南海1号古商船打捞出水这件事说开去,八百年前后的历史翻页,珠江水域沿岸出土的各种各样珍贵的文物,人文发展,构成的是不屈自强的历史结论,如今的珠江流域听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强音。 关于《风帆起珠江》刘申宁 近几日晚,一直在看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专题片《风帆起珠江》,再有两天就播完了。想起两年来,曾为此片开过N次会、反复讨论,得此结局,不禁感慨良多。先是去年初得知深圳电视台有此动议,邀我参与此事。该电视片原名叫《珠江》,计划拍14集,后压缩为8集,撰稿人先是电视台的小汪,后由北京请来了大腕张鸣,张鸣的稿子局限于史学,8集中历史和现实是前5后3 ,很快在北京开会时又被否定,转请经济学家周其仁接,不遂。后才找到了张胜友,终于拿出这部6集的脚本,又经过几次删改调整,方得定稿。今年则大部分是实拍,任务有些赶,申小力等奔忙颇苦。从现在的片子看,确实是把改革这件大事立起来了,浓墨重彩,算得上是给改革30年献礼的一部片子。原本就是政府花钱,自己给自己献礼也未尝不可。 其实,以珠江为由头来说事,本是极有意义的。我原想由历史中揭示一些隐匿的现象,并试图以此来表达改革的发起选在此处的深层文化意蕴。后来,想法只能由自己慢慢地蒸煮了。 两广这个地方在古代叫百越,原为极荒凉之处。前年深圳考古所发掘出咸头岭文化,据说可以与红山文化比肩,足见南北在源头上即早就以不见弱并称,但在历史上,这个地方和北边却多有不同,举个最典型的例子:19世纪西方以基督教文化入侵中华,在全国各地均遭遇强烈反抗,杀教士、烧教堂,教案一宗宗,层出不穷,一直发展到震惊世界的义和团要“扶清灭洋”。文化的原教旨主义本来就是排斥外来者的,这在中国表现得十分充分。然而在两广就不同了。马礼逊的徒弟梁发翻译的一本方言版的《圣经》,被落弟的洪秀全拿去,把它改造成了“拜上帝会”的精神原旨,一时间这个屡次乡试不能中举的穷秀才,在众人的拥戴之下,居然要替天行道了!一蹶而起,从者十数万人!你看,同样是基督教,一种异族的文化信仰,在北方它是革命的对象,而在两广则变成了革命的武器,岂不怪哉!这样有永恒魅力的主题,不知为何竟然无人去做研究! 不往远说,就说近代的百年之中,由两广起事北上,震动中华大地之事亦是屡屡不绝,继洪杨的太平天国北伐、西征之后,又有康梁的维新变法和孙中山的起义革命。到20世纪,国民革命也是由南向北,不断北伐。近代以来,两广可以说是推动中国不断发生变革的发源地,这里才是革命和改革的摇篮。中国近30年的改革也起于两广,绝不是简单的风云际汇。今天,片子把这些都归于这条发源于云南的水系,能说明这一切吗?恐怕没那么简单!历史学家所要探求的,正是掩藏于历史表象背后的那些东西,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事物,这也是我最初对此事热衷并感兴趣的缘故。 忙了两年,最终变成了一部颂歌,心中总有种怅怅之感!转念一想:史学家感兴趣的东西是多少有些毒性的,放毒出山,是要受管制的。再说,花政府的钱,不去说政府的好话,似谓不仁也!

http://115.com/lb/5lbd2silcebp 17@maiweijin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