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9纪录频道首播纪录片《大鲁艺.Big Lu Yi.2015》

纪录片《大鲁艺》生动地再现了延安鲁艺的成立、发展过程,及其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并以独到、新颖的视角,全面、准确、深刻地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背景、主旨和精神。

第一集 宝塔山下

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再次呈现在首都观众面前,这次演出引起很大反响,歌剧《白毛女》是由一群60多年前身处黄土高坡的青年艺术家们集体创作的,他们贴近百姓视角,鲜活生动的表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并成为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鼓舞斗志的锋利武器。1935年深秋,中央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大批沦陷区和大后方的进步青年和文化人奔赴延安。以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为目标的鲁迅艺术文学院也应运而生。

第二集 延河春晓

1939年,鲁艺从延安北门外搬到桥儿沟大教堂一带。虽然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但过着战时共产主义集体生活的文艺青年学子,在这里快乐地生活学习,各种文艺社团、墙报、展览、诗会十分活跃,鲁艺迎来了办学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倡导民主自由的环境中,鲁艺大力吸引文艺界精英人物前来任教,着手制定了趋向正规和专业的教育方针及实施方案。鲁艺在实行专门化、正规化办学的同时,鲁艺实验剧团和鲁艺木刻工作团长期在敌后开展工作,配合八路军和根据地的抗日斗争。

第三集 五月盛会

1940年新年伊始延安戏剧舞台上,呈现了话剧《日出》和京剧《法门寺》轮番上演,轰动了整个延安,揭开了延安文化生活的新一页,这样的情景激发了人们演大戏,看大戏的热情。1942年春天是毛泽东一生中同文艺界接触最频繁的时期,仅在这一个月里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一二十起,毛泽东还多次向周扬、丁玲、舒群、刘白羽等文化和文艺人士了解情况。本节目为您讲述大鲁艺第三集五月盛会。

第四集 植根沃土

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几天后,毛泽东来到鲁艺,做了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演讲,号召鲁艺师生深入火热生活,为最广大的工农兵服务。为响应毛泽东的号召,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了鲁艺宣传队,向民间文艺学习,在桥儿沟村秧歌"把式"、“头行人"的帮助下,创作出《兄妹开荒》和《南泥湾》等表现根据地生活的"鲁艺家"秧歌。以古元、彦涵、力群等为代表的延安木刻创作充分吸收民间年画的营养,创作出一批广受欢迎的作品,并在重庆木刻展上引起轰动。

第五集 风云征程

抗战胜利后,鲁艺师生打点行装,分成华北和东北两个工作团奔赴前方。在晋察冀参加土改工作的丁玲,在辗转之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配合土地改革,中共中央东北局把鲁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院改为4个鲁艺文工团和一个音乐工作团,分赴各地参加土改运动,支援解放战争。1948年底,鲁迅文艺学院在沈阳恢复办。1953年,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分别并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和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东北人民艺术剧院等单位,完成了它光荣的使命。鲁艺师生先后随解放军进入全国主要城市,从事文艺的组织领导、艺术教育和创作,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http://jishi.cntv.cn/2012/12/10/VIDA1355147887320492.shtml

http://tv.cntv.cn/videoset/C37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