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传:The Life of Wu Xun》--新中国第一部禁片
电影介绍
该片是一部以清朝未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武训出身贫寒,曾随母亲靠乞讨度日。他深切地体会到穷人读书识字的必要性,因此不惜几十年唱歌卖艺,积攒善款,筹办义学。影片以细腻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从青年时代起由“行乞兴学”而终于获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誉的一生经历。 1949年12月5日,是武训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日。平原省(现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武训的祠堂和坟墓前,一位女老师正在向孩子们讲述武训的故事…… 清道光二十五年,七岁的小武训,父亲已经去世,跟着母亲要饭,虽受尽折磨,却渴望能够念书。他拿着辛苦卖艺挣来的200文钱,跑进一家私塾,跪在地上求老师收下他,结果在众人的笑骂中被赶了出来。不久母亲也死去了,他被一位善良的伯母收养。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到处流浪,外出打工谋生。17岁时,他到馆陶县大地主张举人家做长工,和豪爽粗壮的车夫周大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张家,他亲眼见到张举人剥削农妇张二嫂和四奶奶毒打女佣小桃,听周大讲述女佣小桃因不识字被张举人骗写卖身契的经过,更加感到穷人不识字的痛苦。当他想用三年的工钱,为患病的伯母治病时,张举人拿出假账,说工钱已经支付完了。武训与他争辩,被吊起来毒打。最后周大打倒保镖,救出武训。 张举人当晚勾结县官,将周大关进死牢。小桃因张举人一家逼她嫁给曹屠夫,自己又无力逃跑几次想自杀,被钱妈劝阻。她准备找武训商量,逃出苦海。武训在破庙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沉思苦想,终于感悟到穷人不识字就要永远受欺负,于是决定要办一个让穷孩子上学不要钱的义学。 小桃来到破庙里找到武训,此刻,武训正沉浸在办义学的计划中。他将一个泥塑不倒翁送给了随小桃前来的小茂,以表明自己办学的决心。这时,张举人的狗腿子赶来打倒了武训,强拉走了小桃。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死牢里的周大、泥地上的武训发出了“我们要报仇”的呐喊。 无路可走的小桃当天夜里悬梁自尽。武训怀着深仇大恨,强装笑脸,以小丑的身份开始了新的生活。顽皮的孩子们叫他“二豆沫”。他沿街卖艺,跪在地上喊着“来踢吧!来打吧!”“为了穷孩子,为了办义学。”夕阳西下,他坐在小桃坟前沉思,将桃核埋进土里。 在李四的帮助下,周大和死牢里的太平军囚犯越狱出逃。周大找到武训、李四,要他们一起造反,武训因一心办义学,拒绝同去。周大说:“你来文的,我来武的,咱俩一文一武,让那些狗官知道咱老百姓不是好欺负的。” 十年过去了,武训千辛万苦积攒下了一百二十吊钱,存在地保高春山那里。高春山派人偷走字据,翻脸不认账,武训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在沉重的打击面前,他想起了自己的不倒翁,坚定了为穷孩子办学的决心。又是二十年过去了,武训积足了办学的经费,在德高望重的杨进士门前跪求了三天,终于建起了义学。光绪十四年,崇贤义塾开学了,当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传到五十岁的武训耳边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在母亲的坟前长跪,口中喃喃自语:“娘,穷孩子也能念书了。” 实现了办学愿望的武训此后仍然一囊一钵,到处奔走募化。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周大,周大告戒他要当心受骗,武训开始怀疑了。郭知县为他呈报请奖,张抚台要为他向皇上请封号、造牌坊,更使他感到不安和疑惑。清王朝因农民【2552 0520】处于危机之中,告急文书雪片似的飞向北京。清王朝的鹰犬们献技,对周大这样的“响马”要剿,对武训这样的人要抚。光绪封武训为“义学正”,赏穿黄袍马褂。当“乐善好施”的牌坊建好时,武训却好像发了疯,不肯跪谢皇恩。满腔悲惘的武训拖着黄马褂走进学堂,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记牢了,将来长大,千万别忘了咱庄稼人!” 黄马褂被遗弃在尘埃中,武训向远方走去。周大带领着义军风驰电掣地经过武训身旁,卷起了滚滚黄尘…… 老师给孩子们讲完了故事。大家好像看到年老的武训肩背布褡,手拿铜瓢,在北方的原野上坚定而缓慢地走着。 ◎幕后花絮: 该片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 它从1948年夏天开始由中国制片厂筹摄,解放后又经原编导者修改,于1950年10月由昆仑影业公司完成。影片以细腻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从青年时代起由“行乞兴学”而终于获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誉的一生经历。 编导者孙瑜以熟练的电影技巧,在描述人物历史活动的同时,又挖掘了他的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使银幕形象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值得一提的是,武训的饰演者赵丹以精湛的演技,把角色的庄、谐、悲等性格成分处理得统一而完整。 影片公映后,据《人民日报》的不完全统计,仅北京、上海、天津三地的报刊,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就发表了40余篇赞扬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文章。 为此,毛泽东为《人民日报》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从而发起了我国当代文艺史上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文艺思想论争。这场论争的是非影响,远远超出了影片本身。 ◎人物生平: 武训先生(1838—1896),行七,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原无名,名“训”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 武训自21岁(清咸丰年间)起,武训以行乞的方式集资兴办义学,目标是“使他们(贫苦人家子弟)无钱也能读书,使他们读了书不再被人欺”。 在30多年的时间内,武训乞讨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武训在行乞过程中,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奇特的造型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先是卖掉右边的辫子,剃光了右边的头发;后来又剃光了左边的头发,而在右边又留起一撮头发。也表演“拿大项”、“蝎子爬”的节目,或给人当马骑,供人取乐,甚至吃粪便、砖瓦,以得到办学的款项。 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训已经靠乞讨所得的款项置买了230亩田地作为学田,积蓄3800余吊钱。于是他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兴办起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学校建成后,他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当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学生,学费全免,办学所需经费就从他置办的学田中支出。在这之后,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 1890年,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绪22年(1896年),临终那年,在临清建成了御史巷义塾(现临清实验小学)。 武训为了一心一意兴办义学,甚至坚持一生不娶妻室。 武训一生劳苦,对自己又十分节俭,终因积劳成疾,于光绪22年(1896年)4月23日,在临清御史巷义塾内(现临清实验小学)含笑去世,终年59岁,葬于堂邑崇贤义塾东侧。有万人以上群众,包括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全体官绅,参加了武训的葬礼。 武训的义举在当时受到各界普遍高度的评价,山东巡抚张曜下令免征学田钱粮和徭役,并捐银200两。光绪皇帝封武训为“义学正”,赏穿黄袍马褂,又敕建“乐善好施”牌坊。 武训是清朝末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乞丐,靠着乞讨敛钱,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处义学,购置学田三百余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所以有人称颂他是“千古奇丐”(冯玉祥语)。 ◎批判缘由: 《武训传批判纪事》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电影《武训传》上映于1951年初。它描写和歌颂了清末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 《武训传》上映后,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意见的争论。赞扬者认为,这“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好电影”,武训是“永垂不朽值得学习的榜样”。批评者认为,电影《武训传》是一种“缺乏思想性有严重错误的作品”、“武训不足为训”。这本是文艺界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 而毛泽东却认为,电影《武训传》宣传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反动思想,必须严肃批判。 他严厉地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承认或者容忍对它的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他说“一些号称学好了马克思主义的共 产 党员……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并由引得出“资产阶级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 产 党”的严重结论。 批判带来的后果: 7月23日,《人民日报》又公布了经毛泽东亲笔修改的《武训历史调查记》,说武训是一个“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这样,《武训传》的讨论就变成了全国性的政治大批判。批判持续一年多。这一批判严重地混淆了思想艺术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使著名的编导孙瑜受到沉重的打击,40多位同志受到牵连。也给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据统计,1950年,我国拍摄国产故事片29部,1951年仅有1部。1951年至1954年4年中,共计拍摄了16部。 武训是清末山东堂邑县人,生于1838年,死于1896年。据传他出身贫寒,青年时因苦于不识字而受人欺骗,决心行乞兴学,以便让穷人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免受有钱人的欺压,过上好日子。武训经过30年的乞讨,积累了一些钱,在他50岁以后陆续在堂邑柳林集、馆陶、临清办起了3所义学,而他自己仍然乞讨过活,直至死去。武训的行乞兴学活动,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赞扬,清末山东巡抚张曜曾奏准光绪帝给予“建坊施表”。武训死后,其事迹“宣付史馆”,被尊为“义乞”、“乞圣”。 ◎首次开禁: 时间:2005-12-8 报纸:哈尔滨日报 题目:《武训传》55年来首见天日 新中国首部禁片开禁 在上海影城日前举办的纪念赵丹诞辰90周年电影回顾展上,新中国首部禁片《武训传》被完整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媒体称这是《武训传》被雪藏55年来首见天日。 1950年年底,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武训传》在全国公映,这是赵丹在新中国成立后主演的第一部影片。 一年之后,竟掀起全国性大批判,为穷孩子办学的武训成了大地主、大流氓,《武训传》也被禁止上映,成为新中国首部禁片。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暨赵丹诞辰90周年系列活动上,这部摄制于1950年的经典之作在上海放映,并宣称是被禁后首见天日。